“光盘行动”圆满落幕 团中央与微博合力号召600万网友做节约粮食践行者******
从古诗中的“粒粒皆辛苦”到袁隆平院士的“禾下乘凉梦”,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。2022年10月,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联合微博校园发起了为期两个月的“做节约粮食践行者”主题活动,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,号召网友一起践行节粮理念。至2022年12月31日,该活动圆满结束。
据了解,活动期间,微博全站参与人数超过600万,30岁以下网友占比85.5%。话题阅读增量91亿,讨论量达3982万。在共青团中央的号召下,全国1800余所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参与,超过300万学生加入“光盘”一族。
围绕本次主题活动,微博校园发起的“光盘接力挑战”在线上、线下同步开展。线上通过话题讨论、小程序打卡等方式带动微博网友参与,吸引了200万网友、485位大V博主共同传播光盘公益理念。最终“光盘接力挑战”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。此外,微博校园在31个省市、百余所高校同步开展了校内特色活动,学生们发挥创造力,通过食堂街采、换物市集、海报展览、公益许愿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倡导“光盘行动”,推广公益理念。
在活动期间,当河南菜农面临蔬菜滞销困局时,微博校园联合多家机构、媒体以及300余位明星和KOL,在微博共同发起助农倡议,搭建沟通纽带,号召网民关注河南菜农的困境,帮助原产地蔬菜寻找“销路”。同时,结合“光盘接力挑战”活动,采购大批蔬菜以活动奖品的形式送至河南地区高校。
此外, 为了更好地进行活动推广,微博校园不仅与《乐队的海边》《中餐厅》《熊出没》等综艺、IP联动,引发网友讨论及二次创作,还推出了极具社交媒体平台特色的“干饭人”表情包,在众多明星KOL的带动下,“干饭人”表情包被使用超过1200万次,进一步扩大了活动影响力。
在本次“光盘行动”中,微博校园积极发挥内容策划及话题运营能力,策划多个公益活动及热门话题。通过与政府机构、媒体、校园和学生群体的紧密连接,利用微博明星、KOL资源,为公益赋能,号召更多网友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,真正将公益理念转化为行动成果。
未来,微博各领域还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,发挥自身价值和优势,发起更多公益活动,并做好公益行动连接器。
让真正的科学火起来******
【科学随笔】
作者:崔兴毅、张辰龙(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)
当下,科普很热,伪科普也很热。
一面是追着新冠跑、比疫情更难防的伪科学。诸如“吃大蒜可治新冠”“我家自来水阳了”等视频流传网络;诸如可抵御病毒、预防新冠的花式商品在网店热卖。它们中,有的打着“高科技”旗号,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“老面孔”。
一面是科普盛宴“出圈”,“好玩”的科学“圈粉”无数。在中科院联合抖音举办的2023跨年科学演讲中,诺贝尔奖得主、院士学者分享了大脑信号、航空航天、黑土地保护、电磁学等前沿科技,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次突破2500万。
科学热中真与假的对撞,反映的正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望。当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被大量释放后,科普方式就应及时“换挡升级”。在公众科普的语境中,更加立体、全面的体系正在被构建,更新潮、更便利的方式极大缓解了科普“不平衡、不充分”的矛盾。还有在跨年晚会云集的平台中突围出的一场跨年科学演讲,以知识的普及辞旧迎新,显然是令人欣喜的现象。
不可否认,当下有效知识的供给依旧不足,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获取。由于科学暂时无法满足人们的所有需要,伪科学便可乘虚而入。一些网络博主,为博眼球聘请所谓“专家”,编造“科学流言”,迎合公众猎奇心理;有的蓄意炒作,制造“健康焦虑”,让产品营销披上健康科普的外衣。这些依靠情感赢得信赖的虚假信息,又借助社交媒体的熟人效应,在公众舆论场如石子投湖般一圈一圈传播开去,让公众感觉更加混乱——即便同一个主题和话题,也可能看到各种不同甚至有些彼此矛盾的解读。
事实上,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进程。在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,科学家们往往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结论,有些甚至是对立的。这些并不是“伪科学”,而是需要在不断地研究中去伪存真。这种学术观点之争并不是我们本篇文章讨论的内容。
很多虚假信息的传播,是大量依靠“俘获”受众情感,而并非以事实为基础。当然,在科学传播中,事实与情感并非截然对立,或者说不需要情感的力量。现在,半数以上的移动端用户具备一定教育背景,科普的受众呈现出年轻化、高学历的特点,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领、大学生、企业管理者、人文学者等。他们排斥枯燥无味的灌输式科普、说教式科普,对有趣有料的科普,更加喜闻乐见。这种受众多元化、异质性的特点,决定着科普必须与时俱进,一方面专家得“懂行”,另一方面内容得“好玩”。
那么,作为非科技工作者该如何分辨这种信息呢?这很难,需要学校和社会同时发力,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尺度,并非一日之功。
在现阶段,科普首先能做的是丰富内涵——不仅仅是科学知识,还应该包括科学精神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。现在社会上伪科学传播很快,恰恰表明当下公众的科学方法、思维、知识还没有那么高、那么好。以此次新冠疫情为镜,折射出的正是一些公众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。包括“冷核聚变”“基因编辑婴儿”等事件,一定程度上没能让公众更加理解科学,反而会让他们更加质疑科学。所以,如果希望通过科普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,让人们掌握科学方法,理解科学精神,那么就需要把科普从“解释科学是什么”转向“科学为什么”上。因为“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”,如果只向公众讲解科学的成果和发现,而不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,那么人们何以区分什么是科学,什么是伪科学。
科学实验中的曲折有时比科学成果本身更吸引公众。科学就是在试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。科学往往是先设立假说,然后针对这些假说进行试验。科学在探寻真相的征途上探索着,踉踉跄跄地蹒跚前行。当一种假说被证伪时,假说的提出者当然会很沮丧,但是,这种证伪恰被认为是科学事业的精髓所在。
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普时,不妨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他们走过的路,陈述成果,也呈现探索曲折的过程;点明结论,也聊聊千百次试验运用的方法。只有在真诚沟通中传递科学精神的内核,提高人们对科学类流言的“免疫力”,才能让公众拥抱一个温暖而不是冷冰冰的科学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12日 16版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